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> 内容页

浅析家庭教育投资视角下城区小学教育“内卷化”-环球最资讯

时间:2023-02-12 13:58:13 来源:黄冈日报 分享至:

黄冈师范学院 陈静

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,城区家庭从消费结构到消费方式有了深刻的变化,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已成为家庭消费中的新热点。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,在家庭支出中占有较大比例。内卷化是经济学、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,当前也被引用来描述教育现象。本文将从家庭教育投资视角对城区小学教育“内卷化”进行归因分析,并对此现象提出缓解对策。

城区小学教育“内卷化”的原因分析


【资料图】

城区小学教育“内卷化”由多方面原因造成,本文从社会竞争意识、家庭经济能力、家庭投资意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。

一、社会竞争意识增强

市场经济的典型特征就是竞争,每个人通过竞争来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。目前小学教育也有竞争,据了解,现在城区小学生考试成绩90分以上在班级中只处于中上游,无形之中增加了竞争力度。小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,可能会被贴上“学困生”的标签,还可能与优质的初中学校失之交臂。因此,在小学阶段城区家庭就很重视家庭教育投资,以增加孩子的竞争资本。

二、家庭经济能力增强

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。改革开放以来,国民经济持续增长,经济实力明显增强。家庭经济是一个家庭能承担家庭支出的经济行为。家庭经济能力增强,使得每个家庭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,也有更大的经济支配能力。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,是人才竞争的时代,随着家庭经济能力增强,城区家庭有能力为孩子创造优越的教育环境。为了提高孩子的竞争力,城区家庭增加了在教育方面的投资。

三、家庭投资意识增强

在知识经济时代,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教育不仅让人们学习和了解文化,而且还赋予较强的职业能力。良好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经济和非经济方面获益,也能让其提升社会地位。家庭教育投资意识增强、投资比例加大与一个家庭的经济能力是密不可分的。一是家长家庭投资意识增强,二是家长受到“再苦不能苦孩子,再穷不能穷教育”思想的影响,以致在小学教育阶段城区家庭就增加孩子的教育投资。

缓解城区小学教育“内卷化”的对策

“内卷化”效应是一个长期性和总体性的过程。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,而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,城区家长们往往都会使出浑身解数,如为了让孩子“不输在起跑线上”,在小学阶段家长们就会增加家庭教育投资,然而这种方式不但没有获得更好的教育收益,反而加速了小学教育“内卷化”,本文将提出缓解城区小学教育“内卷化”的对策。

一、家庭教育投资要注重合理性

家庭教育投资不仅是家庭对子女的金钱投入,更重要的是文化、时间以及家长的教育投入。首先,小学阶段家庭要重视文化投入,形成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,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。例如,家长经常在家里读书看报,孩子会慢慢地养成阅读习惯。其次,家长要尽可能高质量地陪伴孩子,俗话说“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”,家长的陪伴会让孩子有安全感,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。最后,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,在小学阶段,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尤为突出,家长应该注重加强对孩子的品德、习惯的培养,为孩子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。高尔基曾说过:“爱孩子,这是母鸡也会的事,可是,要善于教育他们,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。”换句话说,家长需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合理的教育投资方式,才能让孩子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。

二、家庭教育投资要注重因材施教原则

苏霍姆林斯基说过:“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,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,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,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、独立性和创造性。”换言之,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,不能求同,要尊重差异。家长在教育子女时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,要从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、个别差异出发,有的放矢地进行兴趣培养、潜能挖掘,避免盲目跟风、攀比。家长要引导孩子扬长避短,获得最佳发展。同样,家庭教育投资要注重因材施教原则,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、性格特征、能力等差异性,如此,才会真正实现增强孩子的人力资本。

三、家庭教育投资要加强终身教育

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一个漫长的动态过程。家庭在教育投资时,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好,要有终身教育意识。小学阶段是孩子的教育起点,不能因为短期的竞争过于增加孩子的学习压力,让孩子失去学习兴趣。在新时代,素质教育理念要贯穿在家庭教育之中,加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子沟通和和谐家庭氛围的创建。从小学阶段开始,家长就应该具备终身教育思想,转变家庭教育投资观念,树立尊重知识、尊重科学的价值取向,使学习成为一种家庭生活方式,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。

综上所述,城区小学教育“内卷化”是一种消极的社会现象,给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都带来负面影响。缓解小学教育“内卷化”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化问题,需要社会、家庭和学校共同协作才能实现。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欧洲财富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23   联系邮箱: 58 55 97 3@qq.com